导读
锚定高标准,聚力再出发。新春伊始,星空平台手机版赞助塞尔塔各项目有序推进复工复产,科学“谋布局”,有效“强管理”,严格按照项目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要求开展复工复产工作。集团官微推出“争春·蹲点记”融媒体系列报道,聚焦复工复产一线。
今天,跟着小编一起前往集团承建的海拔“最高”隧道——川藏铁路配套工程S303线果藏拉隧道,看一群年轻人如何迎风战雪,在海拔4500米的高山极限挑战。
平均海拔4500米
年均气温3℃
雪季覆盖全年三分之二时间
在这片高寒缺氧 空气稀薄
昼夜温差大的雪域高原
自然环境极为恶劣
连正常呼吸都成为一种挑战
然而
就是在这样的艰苦之地
有一群无畏的建设者
毅然投身开山筑路的伟大事业
作为星空平台手机版赞助塞尔塔参建的
海拔“最高”的隧道
果藏拉隧道有何特别?
建设者们经历了哪些挑战?
请跟随我们的镜头
一起去看看
清晨6:40,飞机划破昆明的晨曦,向着拉萨进发。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,顺利抵达拉萨。短暂休整后,小编一行乘车一路穿越如诗如画的巴松措、历史底蕴深厚的太昭古城、郁郁葱葱的鲁朗林海。历经八个半小时的车程,到达波密县城。在这里简单休整一夜后,第二天从波密县城出发,继续前行,翻越海拔5200米的果藏拉山垭口,最终抵达S303康多2标项目部。
项目部驻地
S303线康多2标全长3.081公里,主要含路基1公里,隧道2040米(果藏拉隧道)。截至目前,路基填方已基本完成,隧道主洞完成1700米,计划今年3月底贯通。
果藏拉隧道地处4500米的高海拔寒区,这里空气稀薄、气压低、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恶劣,给隧道施工带来了超乎想象的困难。
蜿蜒崎岖的运输道路
项目设备物资科长母军告诉小编,果藏拉山的第二个垭口是最高的垭口,是项目施工主材运输途经的地方,施工所需的每一项材料都要翻过这个垭口,才能运抵项目现场。
尤其是在冬季,材料运输更是困难重重。山上的积雪特别厚,下大雪时积雪最深可达2至3米,整座山都是白茫茫一片,根本看不到路,这时候无论上山下山都特别困难、特别危险。
在去年4月下旬,果藏拉山遭遇了一场大雪,项目部同事杨刚就被困在了海拔5200米的果藏拉山垭口。当时,车窗外暴雪肆虐、狂风呼啸,被困在车里的杨刚不仅要忍受高原反应,还饱受寒冷和饥饿的困扰。在被困的3个小时里,杨刚和同事们想尽各种办法联系救援,最终在林芝110的帮助下,他们成功与项目部取得联系,才得以脱离险境。
说起那次的经历,杨刚还心有余悸,他说第一次觉得自己离死亡那么近。
果藏拉隧道进口被大雪覆盖
喻兴洪是S303线康多2标的负责人,此前,他全程参与了贵州高速公路第一长隧——大娄山隧道的建设。从参与修建“最长”的隧道,到如今投身海拔“最高”的隧道建设,在挑战“极限”的过程中,各种艰辛与收获,喻兴洪有着深刻的体会。
喻兴洪表示,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首先要克服的难题,高海拔带来的低氧以及复杂的地质条件,对施工和人员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,但也激发了他和项目团队不断创新、优化施工方案的决心,确保工程顺利推进。
据喻兴洪介绍,自2024年2月进场以来,项目建设面临了高寒、低氧、缺电、物资匮乏、施工材料运输困难等一系列难题,但是项目团队不畏难、不后退,始终坚守岗位,锚定目标,全力以赴攻坚克难。
建设者加紧施工
施工与生活缺电,就配备发电机组自己发电,物资匮乏就提前储备,施工材料运输难,就联系材料商增加运输车次,雪季时准备防雪防滑链,或者通过大车转小车转运上来,同时组织铲雪队清雪救援,采用多种方法尽可能保证正常施工。
蜿蜒崎岖的运输道路
一年多来,虽然还无法完全适应高寒高海拔的环境,但全体建设者却熟悉和习惯了远处巍峨的高山、刺骨的寒风和齐腰的大雪,搭配雪域高原特有的“高原红”,日升而作、日落而息。每一名建设者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,他们挥洒汗水、奉献智慧,打通了群众出行的生命通道,为地区交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,也为星空平台手机版赞助塞尔塔的发展历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